【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呈现繁荣态势,直指高等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出现了理论上的学术争鸣,给高等教育研究带来了清新的学术环境。高等教育"适应论"之争、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及其方法论、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等专题研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焦点。高等教育学近今文献呈现出三个特点:研究出现了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关系转向、政策转向等新动向;越来越强调应用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研究的认识路径趋于综合化与多元化。高等教育学未来发展,要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积极推进跨学科、跨领域对话,提升交叉领域创新能力;深化经典研究领域,拓展新兴研究领域;坚持国际视野和地方行动相结合。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研究进展;学术争鸣 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的高等教育学,历来重视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理论文章的比重相对较低。综观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进展,涵盖了众多高等教育问题,如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招生与就业、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教师发展问题等。令人振奋的是,在各类话题的探讨中,部分研究成果出现了研究重心向基础理论研究偏移的迹象,并在讨论中出现了一些视角独特、有思想、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者之间出现了学术争鸣;在立场和观点上,产生了质疑和反质疑。 一、关于高等教育"适应论"的争鸣 在最近几年的高等教育文献中,最精彩的学术风景莫过于高等教育"适应论"之争。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发现,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个较新的提法,该术语在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深究其内容却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老话重提和老话重议。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个被人淡忘了将近20年后又重新成为热点并产出了新观点的理论话题,也是一个对于高等教育学科而言无法回避的话题一关于高等教育是否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有学者质疑潘懋元先生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质疑"两个规律理论"无法指导高等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甚至可能存在误导。由此引发了质疑者与反质疑者的持续争鸣,并有其他学者也加人了这一讨论,给多年来相对沉闷的理论研究带来了活力。 质疑方学者指出,从理性分工的角度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其首先应该符合的是认知理性发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失误在于:一方面,它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试图用工具理性、政治理性和传统的实践理性等取代认知理性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核心地位,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它在选择某种实践理性为主导的时候,又不惜压制其他各种实践理性的发展,以至于在高等教育的各种目标之间、不同目标与手段之间,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要回归认知理性,建设完善的学术市场,我国高等教育就必须要摆脱"适应论"的思想束缚。[1] 该观点一经发表,就有一些学者发文对之进行反驳。有反驳者指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必然,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对推动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而不是什么"历史误区"。用哲学上的一个普通概念"认知理性"来否定和取代高等教育"适应论"和"两个规律论",甚至将"认知理性"提高到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不适当的。[2]反驳者从高等学校职能演变、教育本质问题、高等教育发展史、国家教育方针等多个方面论证了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必然,而非历史误区,并重新解读和诠释了潘懋元先生"两个规律论"和"适应论"的内涵。 |